当银发遇上军绿:一场跨越时光的“阅兵之约”

2025-09-03

t04a8b2ce829efbba38.jpg

清晨的上海唐人百老汇福利院,桂香裹着秋意飘进走廊。护工小周正扶着87岁的王伯往大院走,老人手里攥着顶洗得发白的旧军帽,帽檐上还留着当年抗美援朝时的弹片划痕:慢点儿,慢点儿,我得赶在升国旗前坐好。

大院里早已布置妥当:红布铺成的长桌摆着保温桶(里面是厨房熬了两小时的姜枣茶),竹椅上都垫了鹅黄色的棉垫,最醒目的是墙面上那面刚挂好的五星红旗——风一吹,旗角猎猎作响,像在和老人们打招呼。

来了来了!随着护工的一声喊,老人们陆续坐定。张阿婆摸着身边的轮椅扶手笑:我昨晚就把老花镜擦了三遍,就怕漏看了飞机。旁边的陈爷爷举着手机晃了晃:我儿子说要视频,让我给他拍阅兵式,说比他自己看还带劲。

电视机里传来嘹亮的国歌声。

原本还在小声说话的老人们突然安静下来。王伯猛地站起身,右手颤巍巍地举到额前——那是他当年在部队里练了千百次的军礼,虽然现在手臂有些抖,但眼神依然像1953年从朝鲜回来时那样亮。旁边的李阿婆跟着唱国歌,声音越来越响,最后索性摘下眼镜,用袖口抹了抹眼睛:我想起我家那口子了,他当年也是这样举着枪,跟着队伍走。

当坦克方队轰隆隆驶过屏幕,张阿公拍着大腿笑出了眼泪。

你看这装甲,比我当年在东北剿匪时的卡车可结实多了!他转头对身边的护工说,我那时候扛着步枪追敌人,就盼着有这么厉害的家伙。现在好了,咱们国家啥都有了,我死也能闭眼了。旁边的小护工赶紧递过来一杯姜茶:阿公,慢点儿喝,还有飞机呢。

-20编队掠过天空老人们纷纷仰起头,盯着屏幕里的银灰色战机。陈奶奶拽着护工的袖子喊:你看那翅膀,像不像我孙子去年给我看的无人机?护工笑着点头:比无人机还厉害呢,这是咱们国家自己造的隐形飞机。陈奶奶眯起眼睛,嘴角的皱纹都堆成了花:我孙子说他以后要当飞行员,要是能开这样的飞机,我得给他煮三大碗红烧肉。

阅兵式结束时老人们却还不肯走,有的凑在一起讨论刚才的导弹方队,有的哼起了《打靶归来》,还有的拉着护工问:下次还有这样的活动吗?我要带我的老伙计们都来。王伯摸着手里的旧军帽,对身边的王阿姨说:你看那些解放军,多精神,咱们当年的苦没白吃。王阿姨擦了擦眼睛,笑着点头:是啊,咱们能活到现在,能看到这样的日子,值了。

福利院的院长站在旁边,看着这一幕,眼里也泛着光:我们本来以为老人们会觉得累,没想到他们比谁都积极。有的老人提前三天就问我阅兵式几点开始,有的还把自己的军功章翻出来戴在身上。其实我们做的不多,就是想让他们知道,国家的强大,他们是参与者;时代的进步,他们是见证者。

风里飘来食堂的饭香,护工们开始收拾桌子。

王伯捧着姜茶,望着墙上的五星红旗,突然说了句:明年阅兵,我还要来。旁边的张阿婆接话:我也来,要是走不动了,你们抬我来。护工们笑着答应:没问题,明年咱们还在这里,看更厉害的阅兵式。

阳光洒在老人们的脸上,每一道皱纹里都藏着幸福。上海唐人百老汇福利院的大院里,《歌唱祖国》的旋律还在飘:五星红旗迎风飘扬,胜利歌声多么响亮……”

这不是一场简单的观看,而是一次时光的对话——

是当年扛着步枪的小伙子,和现在坐在轮椅上的老人,一起看祖国的强大;

是曾经为了新中国奉献青春的人们,和现在守护他们的年轻人,一起感受时代的温度;

是银发与军绿的相遇,是过去与现在的共鸣。

上海唐人百老汇福利院,用一场阅兵之约,让老人们知道:

他们的青春,从未被忘记;

他们的付出,永远被铭记;

他们的幸福,我们一直在守护。

上海唐人百老汇福利院

202593


分享